每周学习 丨 第十期 丨 转载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2024-08-26浏览次数:15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以“十年磨一剑”的信心和勇气,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五个强大”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五个强大”系统阐述了我们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必备的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这五方面的能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根基,解决的是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的问题;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是底气,解决的是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是高度,解决的是科技创新“后来居上”问题;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是活力,解决的是科技创新竞争力问题;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保障,解决的是科技创新动力问题。

“五个强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必须瞄准目标、对标对表、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的愿景变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保持世界第二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大成果竞相涌现,一批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企业成长了起来。

我们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科技人才队伍。2023年,研发人员达到635万,其中青年科技人员已经“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已超过80%,北斗导航、大飞机等重大战略任务中不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准备、有信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以超常规的投入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科技实力再上新台阶。

必须全力突破“堵点”和“卡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成就,系统总结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实践积累的重要经验,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必须突破的“堵点”和“卡点”,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0到1”的突破性、颠覆性、变革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较少。我国科研人员贡献了全球40%以上的科研论文,不少高水平研究团队中的科研人员水平已跻身世界一流。但是,考核和评价机制的短期化倾向仍然存在,为发论文而发论文成为一些科研人员的“不得已抉择”。追求短期利益的考核导向严重限制了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探索,这是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成果和现实生产力的数量较少。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其中的原因,既有激励机制不到位,“转不转化无所谓,不影响自己”的问题,也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沟通不足、链接缺失、共享缺乏,“不知怎么转化”或“不会转化”的问题。

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缺乏良性互动。一些地方或领域人力资源浪费和人才资源不足的现象并存,而建成科技强国恰恰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

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在破解科技领域难题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就目前来看,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仍然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科研人员各种非学术负担较重等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直面痛点堵点,持续深化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出来。

第一,充分发挥好制度优势。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科技领域起步晚、积累少的“后发劣势”客观存在。就当前来说,一些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很容易被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挤出市场。打破“后发劣势”,需要加快构建协同高效、运行有序的新型***制,发挥好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下好“全国一盘棋”。积极探索国家统筹能力和市场微观活力相协调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集聚,形成支持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逐步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

第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是科研活动的指挥棒,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绩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健全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使考核标准真正符合科技创新实际。在项目评价上,逐步建立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同时,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还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第三,打通科教融通渠道。人才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打通教育和科技一体发展渠道。要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打通教育和科技一体发展渠道。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以多学科交叉方式培养大信息、大能源、大生物、大材料等重点领域科研人才;要优化理工科学生培养模式,鼓励从本科开始就尽早接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发现“好问题”,解决“真问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我们要始终保持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以更大力度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更好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文稿来源:学习强国)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