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文明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 新华网专访哈工大党委书记陈杰院士

时间:2025-11-20浏览:1

哈工大全媒体(刘培香/文)11月20日,新华网推出我校党委书记陈杰院士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主动求变 携手共进 培养适应智能文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报道我校聚焦智能文明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体系和模式提出的全方位、深层次挑战,主动应变、科学求变,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培养适应智能文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报道如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

主动求变 携手共进 培养适应智能文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智能文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系和模式提出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挑战与变革要求。”近日,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表示,“高等教育应因时而进重构智能时代的教师知识体系、理论授课内涵和实践育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以创造性学习,练就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效学习和无限可能的大门,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巨大深渊。陈杰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他指出:“一是学生自主认知能力的提升,面临‘被侵蚀’的可能,思维惰性正在形成。二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面临‘被架空’的可能,攻克难题韧性不足。”

针对第一个挑战,他分析道:“当AI‘代写’‘代学’成为捷径,学生会逐渐习惯于向AI提问并获得一个看似权威、完整的答案。”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代学”“代写”现象正在削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AI构建的“信息舒适区”内。

谈到第二个挑战时,陈杰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用AI生成代码来完成作业,当程序出现BUG时,学生可能就会无从下手。”这是因为他跳过了宝贵的试错过程,没有掌握代码的内在逻辑。他强调,这种“一键直达终点”的学习方式,不仅导致实践技能薄弱,也让学生失去了在挫折中培养韧性的机会。

针对这些挑战,如何主动应变、科学求变,培养适应智能文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所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百年名校,正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厚基础、强实践”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贯的人才培养特色,陈杰表示:“近年来,学校主动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在‘厚基础’和‘强实践’上不断创新理念、更新内涵、调整比重、优化供给。”

在理论知识供给上,哈工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陈杰介绍:“我们深入推进课程项目双驱互融,有序压缩理论授课学时,优化‘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建设了数字化创新知识中心,推出覆盖全校各学科的知识图谱,为学生按需自主获取知识、定制培养方案提供平台保障。

在创新实践供给上,学校推行“创中学、学中创”科研培养,从大一开始就为学生“全学段不断线”设立逐级挑战的创新实践项目。陈杰特别提到,学校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已成为开放型共享创新空间,支持学生“真刀真枪”地检验理论、挑战权威、收获真知。

这些改革举措已经结出硕果。陈杰分享道:“我们的学生紫丁香微纳卫星团队研制发射了全国首个由大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微纳卫星‘紫丁香二号’,拍出了‘最美地月合影’。学生冷晓琨在读期间创办的‘乐聚’机器人公司,如今已成为全球交付量最多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企业。”

面对智能文明时代带来的“个性化”培养加持,如何打破“固有学段”“常规节奏”,更好助推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加速崛起?哈工大在大规模人才培养实践中给出答案:要格外关注那些天赋超常、具备突出创新潜能的“尖子生”,为他们打造“快车道”。

陈杰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教学,为我们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日益强大的技术条件支撑。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超前布局推进拔尖人才从发掘、培养到选留、输送的全链条。”

在早发现、早挖掘上,学校和全国各类重点中学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面向广大中学生的由院士领衔、专家主讲的“工程科技之巅”系列科普课程。在早培养、早助推上,学校设立“顶尖创新人才班”,由院士担任导师,实行“一生一策”量身定制培养计划,集全校“最优质资源”助力学生完成全学段一体化培养。“我们创新实施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答辩申请制,只要满足条件,大二、大三即可申请答辩。”陈杰透露,目前已有150余名学生提前通过答辩。

“面对智能时代浪潮,唯有主动求变、携手共进,方能赢得未来。”陈杰最后呼吁广大同仁“加强交流合作,推进更多深层次探索、突破性举措,共同谱写全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篇章!”

报道链接:

https://education.news.cn/20251120/ad8c4e6bd3d74cd69329331ca867e55e/c.html


责任编辑:刘培香

审核:宋玲 李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