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哈工大支教团用知识播种希望

发布时间:2025-03-31浏览次数:10

哈工大全媒体(李双余/文)3月30日,新华社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阳光下最好的青春——大学生西部支教故事》,报道我校支教团志愿者跨越山海、建功西部,用知识播种希望的青春接力故事。

相关报道如下: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阳光下最好的青春

——大学生西部支教故事

自1999年开始,200多所高校,34000多名志愿者跨越山海去乡村支教,用知识播种希望。近日,新华社记者在新疆调研,邂逅了多位在基层支教的“00后”西部计划志愿者,并记录下他们的青春接力故事。

(一)

《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哈尔滨工业大学支教团带来的机器人随着节拍舒展金属臂膀翩翩起舞,引来阵阵掌声……

这一幕发生在距哈尔滨4400公里以外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三中学的校园里。

2024年8月,库车三中迎来了新一批支教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支教老师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前沿知识带入课堂,在孩子心里播撒科技的星火。

刘大千,一位活泼开朗的黑龙江小伙儿,理工科毕业的他负责讲授初中地理课程。精心设计下,他把地理课讲成了沉浸式纪录片:塔里木盆地的褶皱山脉、胡杨林外浩瀚的星空,让生活在沙漠边缘的孩子头一回对熟悉的世界有了更多感动。

刘大千(右立)为学生讲解机器人操作。(受访者供图)

科普课堂是学生的最爱。“AI是怎么来的?怎么让电脑‘看懂’一个真实存在的物体?”老师巧妙设问。台下学生更加专注,连后排总瞌睡的男孩都支着下巴听得入神。

班级QQ群里,同学们总是喜欢@刘老师问各种问题。这个名叫“阳光下最好的我们”的群聊窗口,总是闪烁个不停,像无数等待被点亮的星星。

机器人课堂一角。新华社记者 初杭 摄

(二)

“被需要的青春是一朵美丽的花,越是贫瘠处越开得灼灼。”

南疆杏花盛开的时节,来自贵州的王欢常不由得感叹。她是哈工大的学生干部、校篮球队队员。在库车三中她负责为艺术生班教授生物课,组织学生开篮球兴趣班。

王欢为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王欢性格活泼,讲课时,天山雪莲、喜马拉雅山上的动物、海底的奇遇都能“闯进”课堂,枯燥的知识变得立体有趣。走在校园里,学生常笑语相迎:“美女老师好”“哈工大老师好”……一声声“情绪价值拉满”的问候,让她获得感十足。

“印象最深的礼物是下课时学生塞给我一块馕。”本科学习航空航天专业的杨佳明是一个外表有些内向、羞涩的大男孩。在与少数民族学生同吃同住的过程中,他被学生纯真开朗的性格触动。

“讲课也需要热忱。”杨佳明把每一次课都当成一场全情投入的“灵魂演出”,来唤起学生兴趣。新年联欢会上,学生们轮流要求与这个大男孩老师合影,大家簇拥着他,笑容灿烂温暖。

采访中,志愿者青春的面庞不染尘霜,他们用热忱浇灌理想,点亮着祖国西部边疆的希望和远方。(记者初杭、何军、曹奕博)


报道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72311?docid=12472311&newstype=1001&d=134feda&channel=weixin&time=1743388097742



 


责任编辑:商艳凯

审核:宋玲 李守斌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