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重庆研究院携15项科技产品亮相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

发布时间:2025-09-09浏览次数:10

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两江新区盛大开幕。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及其孵化企业携15项科技产品重磅亮相,展区面积达180平方米,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产教融合等领域的多项创新成果,展现在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生态构建方面的成果积累。


 一、工业机器人:鸿蒙生态推动自主可控

“鸿蒙工业机器人控制器iiRobotController”基于全国产化软硬件平台打造,具备高性能运动控制与多场景工艺库,兼容珞石、拓斯达、华数、汇博等国内主流机器人品牌,有力推动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

 “开源鸿蒙多品牌机械臂协同系统”依托iiRobotOS操作系统与“开鸿BotBook”开发工具,实现多品牌机械臂的统一控制与高效协同,突破传统单机运作局限,显著提升生产柔性化与资源集约化水平。


 配套的“鸿蒙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台”将开源鸿蒙系统与智能制造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工业级设备与体系化课程,为高校与企业培养具备鸿蒙技术能力的数字化专业人才。

二、无人机系列:长航时与高性能成为亮点

研究院氢动力及低碳能源研究中心带来了青鸥30B和青鹞10两款采用高比能量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氢动力无人机。青鸥30B无人机采用先进的燃料电池进气散热一体化技术,最大续航时间为9小时,是同等级锂电池复合翼无人机的3-4倍,有着续航能力优、红外特性弱、噪音低、无需专用起降跑道等优点,可在山区 、丘陵、丛林等复杂地形完成作业。青鹞10是针对长航时巡检安防市场而开发的一款氢动力旋翼无人机,重量仅15 kg,单次起降续航可达2.5小时,有长续航、机动性强、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长续航时间可有效降低≥50%的巡检作业成本,并提高巡检作业效率。

 三、智能机器人平台:具身智能成为新焦点

“智能复合机器人”基于开源鸿蒙iiRobotOS系统,实现自主导航移动平台与协作机械臂的高度集成,具备“手眼脚脑”一体化协同作业能力,适用于多种工业灵活作业场景。


 “小驱智能”是国内首家人形机器人量产自主导航方案提供商,自研的导航算法解决了仿人机器人多关节串并联、非连续行走步态及运动强冲击等核心难题,具有多场景适用、多形态适配、多架构通用、多平台兼容等特点,能为双足机器人在室内外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环境提供安全、快速、精准的导航支持,同时该算法可扩展至四足、轮式等多类型机器人平台。目前已批量应用于多家头部机器人公司,在展厅讲解、楼宇配送、物流搬运等多种场景落地,累计交付500余套。

四、高端医疗与航天科普:跨界融合拓展应用边界

“专业级生物3D打印机”是一款立式多工位的高精度、高通量、高性能的专业级生物3D打印机。可适配多达9种的打印头类型,从气动挤出到电动挤出、从中低温到高温、从固定料仓到连续供料、从水凝胶与合成高分子的复合打印到多种因子的浓梯度打印,可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是目前上市的功能最为齐全的生物3D打印机,拥有多项核心专利。


 “航天博物馆VR体验机”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展示中国航天在卫星、火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方面的成就,用户可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航天器发射、太空漫游等场景,实现科技与文化教育的创新融合。

五、孵化企业代表性科技产品

爱思盟科技推出的“线控制动”是线控底盘技术中难度最高,但也是最关键的技术,安全性是制动系统的底限。其线控制动的优势具备高效制动性能,更快制动响应时间,缩短紧急制动距离高达5米,更高效动能回收,其动能回收率99.99%。该企业研发的智能线控底盘目前已应用于无人园区接驳车、物流车、环卫车、教学科研等场景。其线控底盘具备高度集成化特点,提高了底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精准的线控技术为驾乘体验和自动驾驶控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博仕康研发的“光磁一体手术导航系统ZETNa®”作为国际首套光磁一体的手术导航系统,已获国家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被认定为重庆市重大技术装备与创新医疗器械示范项目,展现出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融合光学与电磁定位技术,大幅提升了术中定位精度与手术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骨科、神经外科等精密手术领域,为医生提供更智能、高效的手术支持。

元工智联“数字监控与预警/ AI 智慧水务”:利用先进的OICT融合系统,实现现场设备快速部署并完成数据采集,为客户节省70%的部署时间与40%的实施成本。实现数字平台无人值守,实时响应,多个不同场地的数字共享,帮助客户降低人力巡检成本,提高响应速度。能将AI模型用于污水处理站加药和曝气环节,为客户节省10-15%的成本,同时保障出水质量达标。系统架构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后续添加设备和监测点非常便捷,极大降低系统扩建难度和成本。

此次参展不仅是对研究院科研与成果转化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深化技术攻关与产业协同,深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为推动区域及行业智能化升级贡献科技力量。


来源:科技研发中心

编辑:吴媛

审核:纪世民




扫一扫分享本页